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军名将之中,保卢斯虽然是第一位出局者怀远策略,第一位被苏军俘获的德军元帅,但论起军事才华,相信他不在曼施坦因、古德里安、隆美尔、莫德尔等任何名将之下。然而性格决定了命运,保卢斯的性格注定他只能做参谋而不会成为名将,这从他被俘时的反常举动即可得知。
在二战德军之中,有几支比较容易让人记住的部队,例如隆美尔的非洲军团,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,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和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。论起军事才华,相信保卢斯不在曼施坦因、古德里安、隆美尔、莫德尔等任何名将之下,这从他制定的人类战争史上史无前例的“巴巴罗萨计划”之中即可得知。
“巴巴罗萨计划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,德国入侵苏联的行动的代号。“巴巴罗萨计划”原名为"奥托计划",于1940年8月底制定完成,1940年12月改称为"巴巴罗萨",并于1941年6月22日开始实施,而这场战争史上史无前例的庞大作战计划,就是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、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并制定的。
展开剩余87%在“巴巴罗萨计划”之中,保卢斯将入侵苏联的德军分为三个庞大的集团军群,即北方集团军群、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,总兵力高达550万。失去的胜利
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·里特尔·冯·勒布元帅指挥:
下辖第16集团军、第4装甲集团军、第18集团军、第1航空舰队,总兵力为29个师,战役目标为占领列宁格勒。
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·冯·博克元帅指挥:
下辖第4集团军、第2装甲集团军、第3装甲集团军、第9集团军、第2航空舰队,总兵力为51个师,战役目标为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。
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:
下辖第17集团军、第1装甲集团军、第11集团军、第6集团军、第4航空舰队,总兵力为63个师,战役目标为南俄罗斯大草原和石油产区高加索。
许多人都认为在苏德战争之初,德军是依靠优势的兵力、精良的装备,再加上突然的袭击,所以才打得苏军毫无还手之力。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,以战争爆发之初为例,当时苏军的一线部队高达5百万人,虽然德军的总兵力高达550万,但投入一线作战的部队不过300多万,毕竟还要有后勤和留守部队,这是军事常识。
而在武器装备的对比上,苏军同样占据着优势,尤其是坦克和火炮更是拥有压倒性的优势。当时苏军拥有坦克总数高达23204辆,其中12782辆投入在了西线的5个军区之中。而德国拥有的坦克总数为5200辆,其中投入“巴巴罗萨计划”的只有3350辆,这就使苏军与德军的坦克对比为4:1,而且苏军拥有当时最先进的T-34和速度最快的BT-8坦克。
除此之外,苏军还因为是在本土作战,所以能够比德军更多更快地将部队投入至前线。至于说德军因为之前的闪击波兰和横扫欧洲,使德国的空军和陆军实战经验丰富,战术素养极高。但苏军同样是刚刚经历过了苏芬战争和瓜分波兰。所以,从综合对比和整体实力上来说,苏德两方几乎是势均力敌。
然而就是在这场势均力敌的战争之初,苏德双方的战场上却出现了一边倒的战局。抛开这场战争的政治意义不说,德军之所以能够势如破竹,除了德军的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之外,应该还是与保卢制定的“巴巴罗萨计划”精细完美密不可分的。
试想一下,“巴巴罗萨计划”一次出动500万多万大军,又是在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展开作战,这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,之前没有,相信今后也不会有。
然而战役的进程却完全与战役之初的计划相吻合,而且也正是因为“巴巴罗萨”的顺利实施,该计划的制定者保卢斯被希特勒委以重任,出任了德军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指挥官。然而性格决定了命运,不客气地说,以保卢斯的性格只能做一位好参谋而不是一位好将军,这或许与他的屡遭挫折有关。
保卢斯出生于黑森州的布赖特瑙小镇,虽然不是军人世家,但保卢斯最大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。保卢斯做教师的父亲为了助他实现军人之梦想,也倾其所有地先后将他送往多所军官学校,但不是直接被拒之门外就是最后惨遭淘汰,直到1910年2月,屡遭挫折的保卢斯才成为了第111步兵团一名候补军官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,保卢斯所属的第111步兵团被调入了西线战场,并于1914年在法国的孚日经历了他生平的第一次战斗。然而正当保卢斯准备在战场上一展他的军事才华之时,却因为疾病而离开了前线,并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,德国的军队被限制在了10万人之内。为了能够保留德国军队的精华,德国对留在军队的军人是挑了又挑,选了又选,而只参加过一次战斗的保卢斯有幸被留下来,并转往第11步兵团任上尉连长。此后自1921年至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,因为其过人的军事才华,保卢斯已经成为了第10集团军(即后来的第6集团军)的指挥官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展开之后,长于战役谋划的保卢斯经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的推荐,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、第1军需部长。在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任职的期间,根据总参谋部的战例意图和希特勒的战例构想,保卢斯制定出了战争史上史无前例的“巴巴罗萨计划”,并最终得到了希特勒的采纳。
1941年12月,在赖歇瑙元帅的推荐之下,也是因为“巴巴罗萨计划”的顺利实施,保卢斯被希特勒授予了第6集团军的指挥官。此时的第6集团军的总兵力高达33万人,为一支装备精良的重兵集团,而也正是由保卢斯指挥的这支重兵集团,担负起了将斯大林格勒从地图上抹掉之重任。
然而由于希特勒过度地分散了兵力,致使第6集团军没能得到集中的火力支援,同时也给了苏军从容布防和集结兵力的时间。
虽然在保卢斯的竭尽全力之下,第6集团军攻占了百分之九十的斯大林格勒,也如愿地将其炸成了废墟,但当寒冬到来之时,斯大林格勒的德军遭到了莫斯科城下德军同样的惨败,不同的是这次败得更惨,第6集团军造成建制的全歼,刚刚晋升为元帅的指挥官保卢斯被俘。
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中,德军被歼66个师,损失了近150万精锐部队,最终导致德军输掉了整场战争。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,原因是多方面的,例如希特勒过度地分散兵力、空军元帅戈林的空头支票、俄罗斯的寒冬、苏联红军的顽强等等,然而作为第6集团军指挥官的保卢斯,却是难辞其咎。
作为一支重兵集团的指挥官,保卢斯缺乏一名军事主官所必备的临敌应变和决断力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中,保卢斯一直在机械呆板地执行希特勒那些不切实际的命令,按照希特勒的指挥来调整使用兵力,这就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的主力耗尽。
即使是在后来陷入了苏军的重重包围、曼施坦因元帅拼命救援的时候也是如此,最终丧失了最后的突围机会,将这支重兵集团推入了绝境。后来曼施坦因元帅在其《失去的胜利》一书之中,曾痛心疾首地记录了第6集团军灭亡的整个过程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地了解一下。
或许有人认为我是在伪说历史,虽然我也正好叫“苇说历史”。像保卢斯这样讲起军事战术时头头是道,可上了战场就当俘虏的大有人在,比如《亮剑》之中的常乃超,而且至少常乃超还知道被俘时赶进换上普通士兵的服装,可保卢斯就没有那么活泛了。
之所以称保卢斯呆板,相信下面所发生的事情就最有说服力了。在保卢斯被俘的前一天,希特勒刚刚授予他为德国陆军元帅,但由于当时根本不可能把元帅的肩章和权杖送到他的手中,所以被俘时他佩戴的仍是上将肩章。
但当苏军按照上将军衔来为他登记时,保卢斯立即非常热情地上前帮助苏军予以纠正,告诉苏军自己是元帅。
此举一方面证明了日耳曼人严谨的性格,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保卢斯的呆板,虽然保卢斯的军事才华不在任何德军名将之下怀远策略,但其性格却注定了他只能做一位参谋而不会成为名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